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自《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51期,作者:王晓娥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瓶颈,初步构建了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体系,在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方案是学校层面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与实施方案,是教学环节组织实施和评价的主要依据,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根据地方支柱产业的需求与优势,找准专业发展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凝炼专业特色,制定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培养方案。
(一)准确定位专业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方向定位是否科学、合理、准确,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及人才培养质量。生物制药作为吉林省的优势产业,不仅是我国“十三五”规划重点扶持和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同时也是吉林省重点推进的特色产业。学校邀请多家生物制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全过程参与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二)精心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转型工作的实施效果和落实程度,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优化及教学方式的改革。教研室全体教师积极主动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邀请企业人员提出对人才的结构需求与素质需求,有针对性的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与优化。
(三)构建创新创业体系,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以转型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为依托,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精心打造创新创业教学课程群,并纳入通识教育体系中。邀请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和著名企业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进行相关课程的讲授,加强对学生创业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二、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
(一)加强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平台建设
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因此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校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公司建立校企一体合作实验室,与多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协议,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每年接收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根据实习内容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学校与企业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论文。
(二)完善校企合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①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一是充分吸收企业专家和骨干技术人员,组成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管理团队;二是分院成立二级教学质量督导小组,实时监测分院的教学运行及管理状况;三是与学校层面建立的教学质量中心进行实时沟通。②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学校与企业共同设定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点,同时制定监测标准,形成常规化的质量监测度与运行模式,指导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评估。③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务处等部门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反馈,为学校和二级学院提供反馈。
三、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目前高校建设的核心问题。传统的学术研究型教师队伍不能满足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因此,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成功转型的必要条件。
(一)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
学校先后出台了人才引进文件,通过自主招聘和外聘兼职等渠道引进高学历、高技能教师。生物工程专业引进博士3名,现有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占67%。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专门设立了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为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保障。
(二)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学校颁布了《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在人才引进、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校外合作企业积极接纳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并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近五年,生物工程专业教师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进入合作企业等方式,不断提高实践经验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