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重庆科技学院:以深化改革促转型发展

作者: 时间:2019-11-10 点击数:

  • 严欣平

    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服务。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推进综合改革,更好地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四个服务”的目标,是包括重庆科技学院在内的地方高校一直探索实践的重要命题。近年来,重庆科技学院在国家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指导下,积极转变观念,全面深化改革,凝练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转型发展路径。

    积极开展转型探索,努力完善顶层布局

    重庆科技学院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高水平应用型特色科技大学目标、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314”发展思路,为学校走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入选全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以来,紧紧围绕建设应用型特色科技大学办学目标,围绕“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三个问题,不断深化对“行业性、地方性、开放性和应用型”办学定位的认识。学校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切实增强合作育人的针对性,形成活力;准确把握学校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准确把握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内涵,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信度和效度;准确把握新时期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切实增强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教学水平;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切实增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办学活力。学校基于办学治校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统一认识,制定并发布了《重庆科技学院建设应用大学总体方案》,明确了转型发展的原则和路线图。近年来,学校在部分二级学院正式试行应用型办学改革,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化及队伍建设等层面深入探索转型改革新举措。在2016年发布的学校章程、“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中,确认了走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将学校转型发展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下来,进一步完善了学校转型发展的顶层布局。

    深入推进六个转变,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推进六个方面的转变,提升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效果。一是转变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方式。从以学校为主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向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论证、修订全过程的转变,更加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二是转变专业建设模式。从学校为主建设专业向校企共建专业的转变,使专业建设更好服务产业的需要,学校一半以上的专业有企业参与建设。三是转变人才培养机制。从学校为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向校企协同育人的转变,吸引企业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如中兴通讯物联网班、中都物流经理班等。四是转变教学组织形式。从学校教师单一授课向校企共同组建教学团队的转变,着力解决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近年聘请了重庆气矿、重钢、中冶赛迪等行业企业近百名工程技术专家参与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五是转变教师科研成果考核。从强调教师单纯科研成果考核向科研成果与科研转化为教学成果相结合考核的转变,鼓励教师将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学而知之”到“感而知之”。六是转变课程育人载体。从强调课堂教学的育人载体向课赛结合、学做结合的育人载体的转变,营造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良好氛围。近年来,学校学生在各级科技创新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70余项,完成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30余项,学生发明专利转让经费累计达400万元。学校本科生荣获第九届世界网络炼钢大赛总决赛冠军,研究生获得全国研究生石油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创赛以来的首个特等奖和全国大学生石油科技创新论坛仅有的特等奖。

    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升应用研发实力

    学校围绕应用型高校建设目标,主动融入重庆和行业发展,把提升学校应用研发能力作为学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坚定走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之路,促进学校科研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学校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甘当配角,深入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形成企业出任务、政府给引导、学校做研究、企业用成果的“中心+成果研究及转化”共建模式,精心打造产学研用的有机共同体。近年来,与企业共计投入近2亿元,在校内建成各类科技研发中心10余个。同时,通过采取“技术+产品”(如航空航天功能磁性材料及器件)“技术+装备”(如垃圾焚烧发电成套技术及装备)“技术+系统”(如981深海表浅钻井泥浆自动调节系统及装置)“技术+管理”(如安全生产服务、页岩气生产)的合作模式,深入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回应企业技术需求。近五年,全校签约各类项目1400余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近5亿元,自2012年起,学校年科研经费连续四年超亿元;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3项及多项行业奖励。学校参研的“981深海钻井平台的科技攻关项目”荣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2016中国高校企业科研经费排名100强中,学校排名第88位,学校科研工作服务行业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全力夯实师资保障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以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为目标,提出了教师“工程化、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实施“三种经历”(企业实践锻炼经历、学生工作经历和海外研修经历)计划,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实验教学研究院,完善和巩固新进教师工程实践制度,推行校企双方教师和技术人才库共建共享,主动向企业输送科技特派员,赴研究所和企业选聘具有现场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等,努力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培育体系。

    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7.2%,教授人数从2010年的88人增加到163人;博士从130人增加到256人,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43%。学校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各1人,院士专家工作站连续两年获评重庆市优秀院士专家工作站,该工作站成功引进包括“千人计划”候选人在内的一批高层次海外人才,5名教授先后入选“巴渝海外引智计划”。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有力支撑了学校的转型发展。

    借力外部优秀资源,增强转型发展动力

    学校切实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和高校的联系与沟通,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以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为桥梁,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先后与三大油、武钢、西南铝、美国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IADC)等百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就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全方位合作。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韩国国立昌原大学、荷兰撒克逊应用科技大学、德国艾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等30余所国外知名高校和欧洲应用型高校围绕人才培养、学生交换、教师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送引结合、互培互换”的方式,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师资建设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增强学校转型发展的动力。近三年来,学校投入2500多万元,共派150余名教师到国(境)外大学研究和学习深造。学校先后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钱煦院士合作建立钱煦医学材料实验班,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材料人才。与伦敦会计学院合作设立ACA会计班,搭建起对接英国利物浦大学、英国BPP大学、伦敦大学博贝克学院等国外高校的硕士留学平台。

    自参与教育部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以来,学校通过深化改革促进转型发展,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布局专业学科链,50个本科专业全部实现了与“两业两域”的无缝对接。学校先后新增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5个,获重庆市首届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成果一等奖。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招生实现全部报到,全部就业。

    通过纵向比较学校实施转型发展前后的几个重要办学指标,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转型给学校带来的发展红利。以2013年学校正式参与国家教育部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为界,2012年以前,学校没有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从2013-2015年,学校新增了石油冶金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个。2010-2012年,学校科研总经费为2.26亿元,2013-2015年上升到3.13亿元,同比增长了38.5%。2010-2012年,学校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国家专利的总数为458项(篇),2013-2015年,增长到811项(篇),增幅达77.1%。2010-2012年,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25项,2013-2015年,达397项,增长76.4%。

    作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重庆市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十三五”期间,重庆科技学院将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环节,扎实推进内涵建设,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应用研发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建设“四高一好”的应用型大学,服务石油冶金行业转型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为深化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作出有益探索。

    (来源:《中国教育报》)

版权:萍乡学院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萍安北大道211号

邮编:337055  联系电话:0799-6684899 传真:0799-6682222  备案序号: 赣ICP备120023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