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奎: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院长)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科教兴国的根本保障,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随后,教育部明确提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自此,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全面展开,各相关高校积极探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路径并在探索中进行实践。
随着新时代国家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产生的深刻变化,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高校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需要勇于探索,积极实践,不可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而对于像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这样新升本科院校,本科教育教学尚在摸索之中,应用型高校教育建设之路更是荆棘丛生。需要抓住机遇,披荆斩棘,大胆创新,在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方面进行深入、有益的探索,寻找适合学校发展实际的转型发展道路。
一、秉承办学历史,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国家对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学校的定位、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策略,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找到合适的路径。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在应用技术教育办学方面有着辉煌的历史与光荣传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地方、行业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升本以后,进一步凸显应用型办学特色,强化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转型中依据历史发展积淀,通过开展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及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转型发展研讨,明确将学校定位于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宗旨,紧跟产业发展,瞄准战略新兴产业,立足郑州,面向河南,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秉承以工为主,文理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精神,形成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应用为主”的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主,重视专科教育,发展继续教育和国际合作教育,争取研究生教育;努力把学校建成高水平、开放性、有特色、位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升本后,即明确了办学定位,并依据办学定位确定了“需求导向,顶层设计,以工为主,动态调整”的学科专业建设原则。围绕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个定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大胆调整专业布局。经过两年多的持续发展调整,学校专业设置日趋合理。学校现有本科专业11个,其中工学6个,占54.55%;专科专业48个,其中工学18个,占37.5%,还有很大调整空间。在学科专业设置中,紧密围绕河南省三大国家战略和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接新兴产业、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寻找专业特色切入点,根据学校实际设置专业和安排招生计划;加快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与调整,重点加强应用性强、技术内涵要求高、有良好行业背景的专业建设,大力发展与郑州市产业发展相契合的工学类专业,积极支持各教学单位根据社会需求、办学能力和行业指导意见设置新专业。
学校实施整体转型与部分专业转型相结合的转型发展方式,充分整合学校资源,将相近专业组合成学科专业群,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已形成若干个与地方经济发展高度吻合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群,涵盖了河南省六大成长性产业中的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轻工业三大产业,涵盖了河南省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五大产业。
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践育人平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在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必须以创新引领发展,构建实践育人平台,以创新寻找突破。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实现三个统筹:统筹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注重两类课程的贯通;统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统筹校内和校外双主体培养,构建协同育人平台。通过这三个统筹,加大对学生工程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力度,力求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术应用能力。
(二)是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应用型高校要求教学模式、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进行与原教育模式迥然有别的探索和改革,要求面向就业实际开发新课程、改进教学内容,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探索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增强实践能力。
(三)是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实际,要求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30%,加强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训等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建构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验实习实训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工程实践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强力匹配,与用人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协议,有效提高育人实践质量。学校现有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1个,校内实习实训场所216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317个。
(四)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就业的重要路径。为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通过创新创业基础教育、SIYB创业培训、创新创业实践,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遵循“创业带动学业,提升就业能力”的理念,开设创业大讲堂,构建创业就业的互动平台,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启动大学生创业中心建设项目。利用这个平台,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创新创业、科技孵化等综合性服务。发挥校友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实验室开放,校院两级创客空间建设,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申报国创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大赛等,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
三、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中,双师型师资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教师实践能力,学校出台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确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规范培养方式与措施、资格认定条件与程序、政策和待遇,通过集中培训、校内政策倾斜等多种措施加强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赴国内、外访问进修,到地方、企业挂职锻炼,不断加大“双师型”建设力度。积极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行业背景、工程背景和经过行业培训的教师。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应用技术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鼓励教师成为点燃学生创新激情的火把。
(一)是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应用型高校的青年教师虽然有教育教学激情,但由于实践经验有限,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为此,学校要对青年教师实行“双导师制”,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和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培训,促使其尽快适应应用型教育的教学实践需求。
(二)是企业轮流锻炼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应用型高校要求青年教师通过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或专业对口企业顶岗锻炼、挂职等方式,对企业管理制度、生产流程、技术标准等有全面认识,将企业生产实际与专业理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开发课程和以能力为本位组织教学,具备本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相关技术难题的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工作,提高教育者自身能力。
(三)是项目训练制。应用型高校要贴合社会实践要求,鼓励应用技术类专业的青年教师,按照项目生产、运行、管理的要求,参与项目生产、科研和组织学生实训,把实际项目、课堂教学和室内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在做中学,产中教,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开展校企合作,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高低决定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性”和“服务性”。根据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需求与五区叠加的优势,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主动跟踪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应用型、技术型科学研究为导向,从行业企业发展实际和技术开发中凝练出科学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将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作为科技服务的重点;通过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生产基地)、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等方式,积极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力争在优势学科专业领域建成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加大技术转移力度,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先进技术辐射扩散和产业化的途径,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服务。目前,学校与河南豫清新能源产业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合与管理重点实验室”获批为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与友嘉实业集团签署了共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友嘉机电学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订单班”培养工作,与上汽大众、世邦机器等企业联合成立“大众班”“世邦班”。组建郑州市高端装备制造业教育集团,成立郑州市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联合创办高性能有机功能材料郑州工程中心。学校获批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河南省大数据双创基地,设立中国行为法学会国家与地方治理研究会中原研究院、绿色发展研究院、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屋顶绿化与节能专业委员会海绵城市与地下空间(河南)研究院等。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校的服务社会能力。
五、实施开放办学,拓展发展空间
国际化合作是世界各高校发展的趋势,也是大有可为的一种办学方式。学校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办学的道路,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广交朋友,挖掘组合社会优质教学资源。
(一)是广泛开展与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深层次合作。在合作办学项目不断增加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与国外同行的交流规模,广泛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在服务地方中谋求发展,在国际比较中找准发展路径。学校先后与十余所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开展合作办学项目3个。系统引进、学习、消化、吸收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优质资源、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与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达成了联合建立研究院、开展研究生培养的合作协议。
(二)是扩大继续教育规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应用技术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办学宗旨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扩大继续教育规模,面向社会广泛开展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为社会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为郑州市的社会发展提供大力帮助。2017年录取继续教育学生突破2000名。
(三)是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延伸学历培养体系,构建合理的教育体系是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关注的方向。目前学校已经与北方工业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双方的学科间合作发展。今后学校需要更进一步发展,在坚持本科办学的基础上,扩大研究生培养专业,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应用型本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济、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挫折,但百折不挠,在新时代应用型本科的建设实践中,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围绕学校“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一二三四”工程,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积累实践经验,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创新创业三个跃升,实现师资队伍素质、教学科研水平、学生综合能力、学校发展活力四个显著增强。全体干部教工需要提振精神,砥砺奋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