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钦州学院的转型智慧

作者: 时间:2019-11-10 点击数:

  • 钟其鹏

    钦州学院是广西沿海地区仅有的公立本科院校。2013年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单位;2014年被列为广西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5年成为广西政府部门重点建设的应用型高校;2016年成为广西政府部门与国家海洋部门共建高校、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项目单位。

    钦州学院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对转型发展路径——“产业集群——学科专业群——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正确选择,即紧紧围绕建设海洋性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和“面向需求、突出应用、错位发展、特色办学”的发展思路,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根据地方产业需求设置学科专业,坚持不懈地推进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我国本科高校按自身办学条件设置学科专业、按学科知识体系培养人才的特征明显,多培养学术型人才,办学同质化现象严重,既无法满足国家长期工业化进程对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造成大学本科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现象普遍存在。作为后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在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毫无优势可言的形势下,为求生存谋发展,钦州学院采取了以下举措推进转型发展。

    按照对接地方产业的思路设置学科专业群

    学校以“对接、关联、共享、协同、发展”为学科专业群设置与建设原则,每年组织中层干部深入广西沿海地区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开展调研,了解服务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需求。围绕广西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石油化工产业、电子产业、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服务业等重大产业需求和发展趋势,规划建设对接地方重大产业集群的学科专业群。近年来,为实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满足地方产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与应用技术的需求,学校按行业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而不是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先后撤销专科专业35个和社会需求少的本科专业4个。针对广西有海无海洋类学科专业现状,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在广西率先开设涉海类学科专业;根据广西沿海地区重大产业需求和广西高校理工类、经管类学科专业较少的现实,逐年增设海洋、航运、船舶与海洋工程、石化、电子、管理、经贸等学科专业。学校调整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构建了对接地方重大产业集群的学科专业群。

    以产教深度融合为目标推进办学模式创新

    学校充分认识到,要服务和引领地方重大产业发展,还必须变关门办学为开放办学。为此,学校坚持以产教深度融合为目标推进办学模式的创新。在治理结构上,学校着力建立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人员参与的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及其制度,让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主要教学环节,以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除了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外,还研究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积极从行业企业引进、聘用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努力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在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上,学校大力推进与行业企业共建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以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合作开展科技开发、双向交流工程技术人员,使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深入企业,参与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以改革课程体系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特质是,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擅长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实现转型就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学校以改革课程体系为抓手,坚持不懈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课程设置上,变学科本位为能力本位,构建基于知识应用和未来发展的前瞻性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在教学上,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在学生学习上,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着力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评价上,从应用性的角度,评价教师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从只注重结果性评价转变为既重视结果性评价又重视形成性评价。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大学教育由传授型培养模式向集成型培养模式转型,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转型发展的主要成效

    经多年不懈探索,钦州学院转型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构建了对接地方产业集群的学科专业群

    围绕广西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石油化工业、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等千亿元产业,学校构建了与地方重大产业发展相对接的、以海洋特色为主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建设“海洋生物与技术”“海洋工程与交通运输”等两学科专业群,加快建设“油气与化工”“数字与信息”“经贸与现代管理”“文化与创意”等4个学科专业群。在这4个学科专业群中,建成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优质特色学科专业群3个、国家教育部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6个、省级创新创业改革示范专业3个。学科专业的调整优化,不仅凸显了学校“海洋性”的办学特色,还为广西沿海地区重大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推进了一批校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

    近年来,学校加快了产教融合进程,产生了一批项目,全面推进了校地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一是在教育部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支持下,学校成为“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基地院校、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试点院校、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院校、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院校。二是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与广西海事部门、钦州海事部门共建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专业;与中船西江造船有限公司共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与区市两级党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专业。三是与中船集团第十一研究所共建省级“广西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北部湾港人才培训基地”、与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共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与钦州市政府部门共建钦州发展研究院、中国——东盟水上训练基地,等等。

    建成一支专兼结合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专业教师751人,其中正高为82人、副教授235人、博士121人、硕士生导师24人。自有持有船长、轮机长、大副、大管轮、经济师等从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256人,从行业企业聘用兼职教师185人。八桂学者1人,特聘专家4人。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1个。学校建成了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校企合作提升了应用型课程建设的质量

    根据《钦州学院章程》,学校建立了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人员参与的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及其制度,校企合作提升了应用型课程建设质量。一是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出发,重构了课程体系。二是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人员合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增加了实验实训实践教学比例;各专业统一规划、编写应用型系列讲义、教材。三是以学生为中心、项目为导向,教师们创设真实育人环境,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组织学生研讨学习。四是在学习方式上,学校开放工程训练中心、各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训室、实验室、创新创业园、校外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中完成课程作业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五是改革了课程考核办法,推进了“笔试+操作”“笔试+项目”等考核方式,加大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的比例。学校各专业应用型课程建设质量持续提升。

    进一步增强了应用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

    近两年来,学校应用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增强,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决策咨询和为社会培训生产一线人员均取得了较好成效。学校获得广西北部湾海洋重大污染监测预警及应急技术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广西海岛资源可持续利用、钦州三娘湾中华白海豚保护、海域海籍基础调查、广西农村土地确权、坭兴陶原料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应用服务类项目合同一批,合同经费累计7000多万元;出版、发表了一批与北部湾海洋经济和文化有关的专著和论文;学校充分发挥作为广西沿海教育高地的优势,培训社会船员6400多人次,培训地方公务员、私营业主、中小学教师、返乡农民工3600多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十三五”期间,钦州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建成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海洋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

版权:萍乡学院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萍安北大道211号

邮编:337055  联系电话:0799-6684899 传真:0799-6682222  备案序号: 赣ICP备120023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