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湖南文理学院: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现实选择

作者: 时间:2019-09-22 点击数:

地方本科高校深度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标的实现要靠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从外部来说,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在经费投入、政策倾斜等方面的支持;从内部来说,地方本科高校自身要转变观念,破除传统思想桎梏,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大力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湖南文理学院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地方本科高校,前身为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几十年来,学校一直以培养地方所需的师范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近年来,学校围绕建设现代应用型高校目标,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教学方式、科研导向、服务社会、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度转型的探索与实践,涉及办学模式、体制机制、多方联动等深层次变革。总体上,学校的深度转型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传统教学型转向现代应用型,实现办学定位的深度转型

过去,学校在办学定位上延续着传统教学型高校的惯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科专业设置与行业贴合度不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足。在新形势下,如何重新审视学校的定位、任务和目标,推动学校深度转型,从而服务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学校立足于自身条件和区域发展实际,面向未来发展方向,深入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经济产业结构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认准自身角色,不断发挥优势,进一步明确了向现代应用型高校深度转型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立足地方,面向需求;产教融合,开放办学;成就学生,服务社会。学校坚持学科与专业并重、产业与专业结合、教学与科研协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示范引领,分步推进,努力建设综合实力居全省同类院校一流、若干专业集群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应用型高校。

从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角度看,地方高校的科学发展方向应该是向既适应现代大学理念又彰显地方特色的现代应用型高校深度转型;人才培养目标要从培养学术型人才转向培养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和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现代应用型人才。在这一办学定位思想指导下,学校进行了深度转型发展的科学顶层设计,并确定了以下原则:一是依法治校、依规办事、学术治校;二是校党委行政在办学指导思想上高度统一;三是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改革,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四是以协同创新中心引领产、学、研、管协同发展。目前,这些原则已成为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有力保障,学校正从传统教学型高校迈向现代应用型高校,深度转型也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知识本位转向综合素质本位,实现人才培养的深度转型

学校在向现代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深度转型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从知识本位转向综合素质本位。为此,学校实施了人才培养三大工程,即基本综合素质提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提质工程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工程。

大学生基本综合素质提高工程是一项基础工程。它主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出发,分八个学期进行八项主题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抗挫抗压教育,感恩诚信教育,社会认知教育,艺术素养教育,创新意识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角色转换教育),每学期重点突出一个主题,思想道德、体育锻炼贯穿始终,做到全过程、全阶段、全方位、全员参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认知自我、认知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的个性、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专业课程体系提质工程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工程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以专业课程集群为中心,围绕现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好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整体改革;加强教学平台建设,与高水平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工程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工程,不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上,始终突出学研结合、学用结合、学创结合。学校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了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的新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相关企业、行业联盟初步构建了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充分利用平台基地资源,为学生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和就业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深度转型

开放式教学是与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意味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要打破课内与课外的界限、校内与校外的界限,实现课内与课外统一、知识习得与知识应用统一。开放意味着师生要善于挖掘社会信息、善于捕捉社会需求,并将其转化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意味着师生间灵魂的相互敞开、相互砥砺,促进共同成长。

学校的开放式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教学设计上向地方行业企业开放,教学体系、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师资建设邀请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注重体现办学与产业企业的协同,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使教学活动跳出书本和课堂,突破学校围墙,走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二是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学校构建了逐级递进,全程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学生直接深入社会实践实习累计时间不低于1年,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占总学时的20%以上。学校不断加强社会教学实习实训平台建设,以多种方式推动校企共建共享平台。三是在教学方式上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和师生双向互动的研究式教学,大力引进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推行网络开放课程(慕课等),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网络课程资源,鼓励多维学习。四是面向国际开放,实施师生国际交流计划,加强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鼓励学生到国外大学选修课程和交流学习,不断拓展师生的国际化视野。

重基础研究转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实现科研导向的深度转型

学校在向现代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秉承以贡献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的科研理念,从注重基础研究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转型,突出产学研用结合,突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面向社会需求搞科研,面向行业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直接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积极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激励教师通过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联合申报项目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应用研究能力。积极引导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共同体和应用技术研究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

学校根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按照校企联合优势互补,平台建设互利双赢的合作原则,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在重视应用研究的科研导向引领下,学校建设了一大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平台。2013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共197项,还承担了500多项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科研项目。此外,学校充分发挥现有相关学科和教师资源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通过现场指导、专题培训、咨询服务等方式,推广实用技术。多年来,学校一直选派科技特派员和科技小分队,入驻常德市企业和11个县(市)区,进行科技指导,推广实用技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实现服务社会的深度转型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学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现有51个本科专业进行综合改革,推进专业建设深度转型,实现专业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与湖南省和常德市经济结构相匹配的应用技术型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重点打造了四大面向专业集群

学校组建大农业专业集群,主动面向现代农业,服务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学校以生命科学学院的水产养殖学为突破口,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生物科学和农学等学科,充分发挥学科和教师资源优势,与大型企业合作建立了水产高效健康生产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环洞庭湖水产健康养殖与加工省重点实验室、省水产院士工作站、省普通高校动物学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

学校以大机电学科作为发展战略重点,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试点,积极面向现代制造业,构建大机电专业集群,服务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园区产业升级。

学校推动大文化专业集群建设,面向现代文化产业,服务地方文化、旅游事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学校在推动常德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面向现代教师教育事业,积极推行卓越中学教师行动,打造湘西北地区教师摇篮,服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实习基地联合成立了洞庭湖区中学卓越教师培养中心,通过优化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课程结构与内容,加强教师教育专业素质能力培养,提高师范生技能。通过实行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构建了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协同的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机制,为洞庭湖区生态经济区的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单一型转向双师型,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深度转型

学校深度转型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转型,因此,加强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深度转型工作的重点之一。

学校注重引进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注重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校外人才,鼓励各学院从高新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学校注重与行业企业联动,通过特聘、全职聘用、柔性流动等方式遴选和聘请了一批企业工程技术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

学校坚持内外结合,以内为主;引培结合,以培为主的方针,制定了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实施。学校与大型企业联手建设产学研教师践习培养基地,有计划地选送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接受培训、顶岗实践、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选派博士青年教师到企业工作站开展合作项目研究,鼓励挂职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通过实施上述举措,教师实践能力明显提高,教师把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反哺教学,有力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发展。学校还启动了一专多证项目,通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考试。

目前,全校兼具行业背景和学术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已达到30%以上,部分学科专业超过50%,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较好地实现了师资队伍的转型,为学校进一推进深度转型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

 

版权:萍乡学院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萍安北大道211号

邮编:337055  联系电话:0799-6684899 传真:0799-6682222  备案序号: 赣ICP备12002309号